一号一锅一稿见初心 湖湘抗战精神激荡新时代
2025-08-26 15:03:18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鼎城区委组织部 | 编辑:赵诗雅 | 作者:毛菡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34

鼎级传媒客户端8月26日讯(通讯员:毛菡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。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,但三湘大地上永不褪色的抗战记忆,却通过一件件革命文物、一段段英雄史诗,澎湃着跨越时空的精神力量。湖南这片红色热土,不仅是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,更是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铸造地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从湖湘儿女可歌可泣的抗敌事迹中汲取信念之力、担当之勇、为民之情,把对党忠诚熔入灵魂,把实干尽责扛在肩上,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成为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强大动力,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。

一把军号回荡“烽火里的号令”,以铁血忠诚捍卫山河无恙。在湖南抗日战争纪念馆中,陈列着一把锈迹斑斑的铜制军号,它属于长沙会战中某团号手烈士陈云翔。1941年秋,第二次长沙会战激烈进行,陈云翔所在团负责阻击日军迂回部队。在全团弹药将尽、防线几破的危急关头,他受命吹响冲锋号提振士气。号声中,他挺身而立,连续三次奏响突击令,身中数弹仍坚持直至力竭牺牲,号音未绝,壮烈殉国,将士们深受激励、奋勇反击,最终守住阵地。这把军号,不仅是战场指令的传达者,更是中国军人“宁死不退、号在阵地在”的铁血誓言的见证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从这把军号中感悟“烽火里的忠诚”,学习革命先烈闻令而动、向死而生的崇高气节,始终做到对党忠诚、信念如磐,在重大斗争和考验面前敢于发声亮剑、迎难而上,以实际行动捍卫国家和人民利益,让忠诚号角长鸣于心。

一口铁锅承载“炊烟中的奉献”,以无私大爱滋养军民同心。 在常德会战纪念馆里,一口肚大底凹、遍布灼痕的行军锅静静陈列,它来自当年支援前线的桃源百姓。1943年常德保卫战期间,城内守军浴血抗敌,城外群众自发组织炊食队,村民宋腊梅带领妇女日夜不停为守军送饭送水。这口锅不仅煮过米粮菜汤,更熬过草药纱布,甚至在敌机轰炸时被用作掩体保护孩童。炮火连天中,百姓们冒着生命危险持续生火造饭,“只要战士们能吃上一口热的,我们冒再大的风险也值得!”这口锅,见证的是“军爱民、民拥军”的鱼水情深,是湖南人民“天下兴亡、匹夫有责”的大义担当。广大党员干部当从这口铁锅读懂“炊烟中的担当”,始终牢记“江山就是人民,人民就是江山”,自觉践行党的群众路线,深入基层、心系群众,用心用情解决好百姓急难愁盼,不断巩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,团结带领群众共同创造美好生活。

一页手稿书写“油灯下的信念”,以文化力量振奋民族精神。在芷江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受降纪念馆旁的文化抗战展区,陈列着一页泛黄的手稿,这是抗战时期著名记者、湖南籍文化战士严怪愚在煤油灯下疾书的一篇战地通讯原稿。1939年,他冒着炮火深入湘北战场一线采访,真实记录中国军队的英勇事迹与日寇暴行,稿件《湘北烽火录》通过《力报》发往全国,极大鼓舞了军民抗战士气。在信息战同样重要的年代,他以笔为枪、以墨为弹,揭露真相、唤醒民众,屡遭威胁而不改其志。新征程上,广大党员干部当从这页手稿中汲取“油灯下的信念”,发扬为国家呐喊、为真理发声的斗争精神。要坚定文化自信,讲好中国故事湖南篇章,积极传播正能量,凝聚社会共识,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,为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注入强大精神动能。

责编:赵诗雅

一审:胡蔓

二审:刘宏远

三审:陈世杨 姚军

来源:鼎城区委组织部

版权作品,未经授权严禁转载。经授权后,转载须注明来源、原标题、著作者名,不得变更核心内容。

  下载APP